重庆市开州区有没有中级会计职称考点

有的。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全市拟设置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巴南、合川、永川等12个考区,各考区财政局根据辐射区域报名人数设置考点、考场。

考生的具体所在考点、考场和考试时间由考试编场软件系统随机自动生成,详见准考证。

以上就是中公财经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庆市202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地点,想要了解更多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地点相关资讯,大家可持续关注本站。

中级会计考试网不仅向大家提供中级会计考试资讯,更有中级会计师培训精彩课程。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现涪陵区、原涪陵和黔江两地区唯一融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生理、植物保护、土壤农化、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等研究与良种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位于涪陵城东郊20公里处长江北岸,占地840亩,其中科研试验基地350亩。现有职工184人,其中在职职工101人,专业技术人员7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3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7人,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2人。

[重庆市]重庆涪陵评中级职称,重庆初级职称评审

重庆涪陵好不好 具体介绍一下

涪陵区情

一、涪陵区情

1、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质集散地。

2、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3、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巴围存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l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3、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5、年降水量:1072毫米。

6、河流:14条。

7、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8、港口:23个。

9、年吞吐量:客运1162万人,货运212万吨,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10、机场: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

二、经济社会

1、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6元,增长17.5%。全区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4.6%、14.6%和16.1%,呈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大舞台基本搭就,九大专项工作和百项重点工程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成效显著。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2007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52.8:36.9调整为11.9:54.1:34.0,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优势更加突出,实现工业增加值92.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 建成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23所,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室63个,实施了七类疫苗免疫接种,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上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79.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86人,重点指导和帮助5165名下岗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为64.1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50万人,分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4.10万人、16.60万人和23.40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26.40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其中到区外务工15.10万人,占57.2%,劳务总收入21.50亿元,增长18.2%。

物价水平创十年新高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4%,比上年上涨7.4%,为1997年以来的更高水平。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9.9%,烟酒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8%,交通与通讯价格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5.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过快等。

2、农 业

2007年,全区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9721公顷,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 32932公顷,下降3.7%。油料种植面积3138公顷,增长7.9%。蔬菜种植面积14898公顷,增长8.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43.84万吨,增长27.5%,其中稻谷产量21.07万吨,增长21.7%。蔬菜产量30.04万吨,增长9.2%;青菜头产量105.36万吨,增长10.7%;肉类产量8.11万吨,增长17.9%;禽蛋产量2.14万吨,增长25.1%;蚕茧产量0.44万吨,增长18.6%;水产品产量1.20万吨,增长37.1%。全年出栏肉猪85.50万头,增长2.2%;出栏家禽920万只,增长7.2%。

农业结构更加优化 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0%,其中种植业产值17.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7%;畜牧业产值14.53亿元,占41.4%;林业产值0.73亿元,占2.1%,渔业产值1.11亿元,占3.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9亿元,占3.7%。在种植业产值中,粮食占37.5%,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蔬菜占42.3%,上升3.2个百分点。在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及猪肉产值占53.6%,上升5.2个百分点;家禽占33.9%,下降3.4个百分点。粮猪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0%,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 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7150万元,修复水毁工程260处,整治病险水库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830公顷,比上年增加22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04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7年各级 *** 和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资金达到16.30亿元,其中 *** 投资4.80亿元。切实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全年解决5.9万人、6万头牲畜安全饮水,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达到49.25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公路改造升级937公里,其中乡镇公路255公里,村道路682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7782口。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43个推进村建设顺利推进,2007年有2个示范村和4个推进村通过了重庆市特色村达标验收。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9.25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实现营业收入149.89亿元,增长81.3%;实现利润5.77亿元,增长1.4倍;乡镇企业年内实际入库税金3.43亿元,增长47.2%。

3、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 2007年末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户,比上年增加2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283.54亿元,从业人员4.99万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4.69亿元,比上年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0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5.0%。14户重点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实现产值149.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3.1%。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37.73万吨,比上年下降15.6%;发电量 17.4亿千瓦时,增长6.6%;化肥产量82.75万吨,增长15.9%;水泥产量124.79万吨,增长9.1%;榨菜产量28.32万吨,增长30.1%;卷烟产量26.89万标箱,增长5.3%;软饮料26.26万吨,下降2.%;电解铝5.26万吨,增长11.5%;中成药2.25万吨,增长12.1%;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9.26万吨,增长14.9%;摩托车配件3.37亿元,增长36.3%;配混合饲料6.34万吨,增长38.1%。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9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产品产销率达97.4%;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3.59亿元,增长32.4%;实现利税29.87亿元,增长39.5%;企业亏损面17.4%,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8.3%,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14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9亿元,增长34.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89.3%。

建筑业发展提速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可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4.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4.67万平方米,增长11.0%。

4、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 2007年,在“项目推进年”活动推动下,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80亿元,达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创设区以来更高水平。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51亿元、50.19亿元、33.49亿元,增长70%、85.7%和下降1.1%;分地域看,城镇投资75.91亿元, 增长36.6%;农村投资8.28亿元,增长47.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56个,建成投产项目80个。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上升,全年非国有经济投资达34.72亿元,增长5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 41.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工业投资比重提高 全年工业投资49.83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9.2%。其中14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投资18.74亿元,增长18.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7.6%。中化涪陵化工完成投资11.16亿元,建峰化工、亚东亚集团、娃哈哈、川东造船厂、榨菜集团等一批项目共完成投资7.58亿元。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步伐,全年共引进项目51个,完成工业投资33.69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 全年70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实际投资额63.0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4.9%,增速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项目推进年”确定的24个重点工业项目中,9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额11.8亿元,其中辣妹子现代食品工业园、东升铝业新型铝合金、亚东亚变压器搬迁扩产、建峰化工三聚氰胺、川东造船厂特种船舶产业化等项目建成投产运行;6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9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

房地产开发恢复性强势增长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增速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新一轮房地产开发热潮正在兴起。重庆一批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在涪陵落户,已开盘的楼盘有金科廊桥水岸、中慧之一城、滨江国际花园等。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 163万平方米,增长17.1%;商品房竣工面积29.16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 42.30万平方米,增长17.0%;商品房空置面积21.16万平方米,增长12.1%,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1.45万平方米,增长48.6%。全年二手房交易火爆,交易面积达108.75万平方米,是新房销售的2.5倍。

5、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2007年,全区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52亿元,区以下零售额21.85亿元,分别增长23.8%和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95亿元,增长17.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29亿元,增长23.9%;其他行业零售额0.13亿元,增长16.9%。

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提高 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为35.3%,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限上企业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社零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重点流通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其中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9户,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3户,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户。2007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达90.95亿元,增长46.7%。

6、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再迈新台阶 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出口1.05亿美元,增长19.9%;进口2.2亿美元,增长44.3%。全区有68户企业(本年新增5户企业)获得外贸自营出口经营权,出口产品主要有:苎麻染色布、船用舱口盖、榨菜、麻棉布、复合肥、磷酸一铵、苎麻布、电解锰、罐头食品、冻猪肉、非合金铝条等。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新签订和续建招商引资项目315个,到位资金47.8亿元,其中新签项目257个,协议资金29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7亿元。拉法基、霍尼尔、东方希望、华兰生物、美心集团、金科集团、广厦集团、大全集团、北方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品牌成功落户涪陵。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076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87万美元。

旅游业稳步发展 全年区内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8.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接待国外及港澳台同胞旅游者1056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增长14.9%。年末实有三星级以上饭店5家,星级农家乐7家。区内有国家一级文物白鹤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山森林公园,有省级名胜小溪风景区、区级旅游景点雨台山风景区,还有周易园、望洲公园、石夹沟、御泉河景区等景点。

7、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 2007年,全区全社会货运量1845万吨, 比上年增长32.1%,货运周转量147.14亿吨公里,增长40.1%;客运量2855万人, 增长6.2%,客运周转量7.41亿人公里,增长2.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64万吨,增长3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2.7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6%。

全年交通运输业建设完成投资7.88亿元(不含农村公路),共实施交通工程建设项目16项。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32公里,比上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58公里,增加30公里。自2003年全区启动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以来,到2007年末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升级974公里,其中乡道公路255公里,村道公路683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68亿元,增长2.0%,其中固定 *** 业务1.18亿元,增长2.4%;移动 *** 业务收入2.16亿元,下降0.2%。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 *** 用户总数达69.45万户,比上年增加5.52万户,其中年末固定 *** 用户24.65万户,净增0.15万户;移动 *** 用户44.8万户,净增5.37万户。固定 *** 普及率为22部/百人,移动 *** 普及率为3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3.62万户,净增0.35万户。

8、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财政支出26.16亿元,增长28.6%。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增长44.6%。

金融业提速发展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1.63亿元,比年初增长 22.1 %,增速提高6.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33.3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5.62亿元,增长54.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18亿元,增长7.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2%,与上年的负增长相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63.98 亿元,增加 2.82 亿元;中长期贷款46.02亿元,增加12.14亿元。金融机构全年盈利4961万元。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 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计承保总额789.08亿元,比上年下降14.0%;保费收入5.10亿元,增长39.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亿元,增长69.4%,寿险保费收入3.66亿元,增长30.2%;各类保险赔款1.90亿元,增长1.9倍。

9、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 2007年,“科教兴涪”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9项,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末全区各类科技人员3.7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0.2万人,中级职称1.3万人;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民营科技机构31个,14户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全年共实施国家、市、区科技项目89项,落实科技经费1762万元,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亿元。全年申请专利80件,新增授权专利5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0.0%、15.0%,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金额8.79亿元。乡镇科技工作机制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全区新建乡镇科技管理站39个,安排落实80万元经费重点支持了7个示范科技管理站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科技工作的开展。

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年末高等教育学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所。3所高校年末拥有教职工1528人,其中专任教师1025人,全年招收学生5821人,在校学生达到31139人。全区普通高中10所,全年招生7757人,年末在校学生19144万人,高中入学率达87%。2007年全区有6030名考生参加高考,共计上线4907人,上线人数居全市第7位;高考录取4645人,高考录取率为77.0%。各类职业中学12所,招生9237人,年末在校学生16228人。全区普通初中51所,当年招生1.70万人,年末在校学生4.72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22.8%,初中三年完成率为98.4 %。普通小学151所,全年招生0.97万人,年末在校学生7.19万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

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校校通”,“两基”水平巩固提高,并获得重庆市推进“两基”工作成就奖。农村成人教育不断扩大,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5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90人。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全区共有民办教育机构141所,在校学生(幼儿)2.22万人,占全区在校学生(幼儿)的12.7%。

10、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实现新跨越 2007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46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1.3万册。成功承办重庆直辖10周年涪陵分会场庆典活动,参与重庆电视台《多谢四方众乡亲——涪陵行》大型文艺会演。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有线电视用户24.58万户,增加0.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9.0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年末发展到772户。

年末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25.52万卷(册),其中资料档案1.42万册,照片档案121册,声像档案63盒,印章档案855枚。开放各类档案4.33万卷(册),利用档案总计6016卷次。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4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总数290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80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5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619人,注册护士846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乡镇43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64.18万人,比上年增加12.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79.4%,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涪陵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全年举办群众运动会500次,共30万人次参与。全年在市级以上各类运动会获奖183枚,其中金牌65枚,银牌56枚,铜牌62枚。

11、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

全区辖区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年末耕地总资源10.5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常用耕地6.70万公顷,下降0.4%。森林面积达到10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5.3%。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全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6%。年末城镇人口达到52.82万人,增长3.5%,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区面积扩大到35.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了2个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236万平方米,新铺装22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36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6万吨,增加3.4万吨,供水管道长度达到532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510万吨。新增城市公共汽车7辆,年末城市公共汽车达到158辆,出租车648辆;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1公顷,达到769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6公顷,达到21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5%,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6.89平方米。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投资7721万元,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4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3个,完成投资6162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496万吨,比上年下降24.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3.5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4%,比上年上升11.4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 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含量、酸雨频率、环境噪声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下降。全年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74毫克/立方米;全年酸雨频率为80.3%。道路交通噪声为67.7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5.9分贝,下降 0.1分贝;城区月均降尘4.32吨/平方公里,下降1.4%。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为0.087毫克/立方米,减少0.012毫克/立方米,下降12.1%。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3.6%、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年共完成天然林管护7.67万公顷,退耕还林项目投资448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全年造林面积1333公顷,比上年增加32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400公顷,四旁绿化植树25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对2006年18.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检查验收。全年共采伐林木3.32万立方米,占年度限额的65.1%。全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为100%,成灾率为零。

12、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4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万人,非农业人口32.62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20万人,女性人口55.2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全年出生人口16223人,人口出生率为14.43‰;死亡人口5853人,死亡率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41‰,下降2.06个千分点。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101.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8.63万人。全年有2812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249.82万元;落实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12万元,共有5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861元,比上年增加3579元,增长2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2元,增长14.1%,其中:工薪收入8524元,增长10.0%;经营性收入1972元,增长37.5%;转移性收入1264元,增长33.6%。更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346元,比上年增长43.4%;更高收入户与更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以更低收入户为1)由上年的4.34:1缩小为3.6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增长22.6%,其中工资性收入1414元,增长24.3%;家庭经营收入1862元,增长24.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23.3元,下降0.7%。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06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08 元,增长10.3%;交通和通讯支出932元,增长9.4%;旅游消费支出75元,增长38.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5%,比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2台,空调120台,微波炉58台,移动 *** 202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9.2%、5.3%、9.4%、3.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8平方米,增加了2个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5元,增长1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1.7台, *** 机53.7台,移动 *** 机84.3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增长1.1%。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2007年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30余万人次。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6万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7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06万人,增长60.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50万人,增长3.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0万人,增长5.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31万人,增长12.0 %; 2007年享受城镇居民更低生活保障人数27074人,增加2746人,年内农村低保政策启动实施,享受农村居民更低生活保障人数的达24466人。

13、移民和扶贫

移民工作扎实推进 到2007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工程投资44.5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0.94亿元;累计完成生产安置农村移民3.35万人;累计复建房屋388.55万平方米,当年复建房屋0.28万平方米。

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2007年有4100人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年内6991户、15753人农村绝对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争取各类扶贫资金投入3295万元,其中无偿扶贫资金149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800万元,全年共投入208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

注:

1.本栏目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涪陵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栏目内容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该资料由区统计局提供)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怎么样 好不好

中专 是很多初中毕业生的选择重庆涪陵评中级职称,下面重庆涪陵评中级职称我就为大家来整理一下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怎么样,仅供参考。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怎么样好不好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原西南文武学校)是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重庆市人民 *** 授予的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涪陵二职中两所省级重点职校强强联合,组建为现在的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网友评论重庆涪陵评中级职称

1. 学校很好,管理也好,教的也好,只不过贪玩的人,就不怎么喜欢了

2. 还是可以的,就是普通的中专学校

招生条件重庆涪陵评中级职称

1、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

2、高考升学班分为尖子班和重点班。尖子班520分,重点班420分。

3、高考升学班名额有限,4个尖子班200人,12个重点班600人。应届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中考成绩作为高考升学班录取的主要依据。

4、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报读高考升学班的学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按考试成绩划线分别录入尖子班或重点班。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168人,专任教师13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83人,外聘 *** 教师25人;高级职称教师20人,中级职称教师58人,“双师型”教师28人,实训指导教师23人。市级十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各1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1人。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简介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创建于1991年,开始以武术培训为主,后辅以普九义务阶段办学,在1996年开始举办职业高中。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和高等学历教育服务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怎么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11重庆会计职称报名地点

根据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重庆市2011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一、报名时间:2010年10月开始,关注报名信息:

附:2010年会计职称考试重庆考区补报名12月4日至10日

二、考生报名须携带资料(原件和复印件):身份证、学历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报名信息表。

三、各报名点及 *** : 渝中区:63501111 万盛区:48271516 合川区:42823238

双桥区:43334296 万州区:58215106 涪陵区:72225161

江北区:89075622 大渡口区:68835699 潼南县:44576509

丰都县:70607007 开县:52222696 黔江区:79225842

沙坪坝区:65455192 长寿区:40255200 铜梁县:45685990

垫江县:74666862 忠县:54230310 石柱县:73327178

九龙坡区:68780237 巴南区:66239302 永川区:49896759

南川区:71433525 云阳县:55166137 彭水县:78449577

南岸区:62988007 綦江县:48650612 大足县:43722227

武隆县:77712206 奉节县:56565076 酉阳县:75552564

北碚区:68863635 渝北区:67195997 荣昌县:46757697

梁平县:53366591 巫山县:57683921 秀山县:76670713

北部新区:68192666 江津区:47530852 璧山县:41430945

城口县:59224251 巫溪县:51527345

四、重庆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设在重庆市财政局会计处。

联系 *** :023-67575119、67575129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号

重庆市中级职称支农申请程序

重庆 重庆支农惠农政策 近年来,我局围绕市委、市 *** 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经常性支农惠农政策,惠及面较宽,扶持力度较大,粮油、蔬菜、生猪、柑橘等产业均有较大发展,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地保障我市农产品供给,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各项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一、粮油生产补贴政策 (一)水稻良种补贴 2007年,农业部安排我市水稻良种补贴16,819万元;2008年,16,163万元,对种植水稻的所有区县(自治县)按原农业税计税面积内实际种植良种水稻面积按每亩15元标准给予补贴,实行直接补贴方式,按种植面积直接发放到享受补贴的农户。 (二)农资综合直补 从2007年起,我市将种粮直补和种粮综合直补两项政策合并为对种粮农资综合直补。2006年20,080万元,2007年增加到51,694万元(含市财政从粮食风险金中安排5,000万元),2008年增加到122,990万元(含市财政从粮食风险金中安排5,000万元)。由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安排,包干给各区县财政按规定兑现到户,同时对种粮大户给予倾斜,各区县按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总额的15%集中用于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每亩补贴不高于200元。 (三)油菜良种补贴。2007年,我市对1亩以上优质油菜种植户,市财政给予每亩5元的直接补贴,全年实现补贴资金约650万元。同时,中央财政安排专项3,500万元,按每亩10元的标准对全市优质油菜种植户进行补贴。 (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2005年,中央安排200万元,在梁平、忠县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点,每个县投入100万元。项目实施期为三年,保证项目的连续性。2006年,投入1100万元,范围扩大到永川、江津等12个区县,新建县100万元,续建县50万元。2007年投入1,600万元,增加到22个区县,2008年安排2,045万元,履盖了全市32个区县,达80%。 (五)现代农业综试基地建设补助。2008年,为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局结合农业部粮油作物优质高产示范创建活动,投入1,010万元在全市31个粮食主产区县推进现代农业综试基地建设。 二、蔬菜生产补助政策 (一)重点蔬菜基地建设补助。按照“供应主城、致富农民、 *** 支持、业主运作”的蔬菜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农综、扶贫、水利等资金7,000万元,在潼南、铜梁、璧山等渝遂高速公路沿线和武隆县建设一批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资金主要用于排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的前提下,区县 *** 公布补助政策,蔬菜种植农户或业主具体修建,经相关部门验收后,按先建后补的原则和事前确定的补助标准补助。目前,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标准及补助标准正在制定。 (二)特色蔬菜及区域中心城市蔬菜基地建设补助。充分发挥涪陵榨菜、石柱辣椒两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以石柱为主、綦江为辅的辣椒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以涪陵为主、万州为辅的榨菜加工生产基地。2008年石柱县加工辣椒生产规模达到20万亩以上,綦江县达到10万亩,平均单产800多公斤,培植一批规模种植大户;石柱县新建一个万亩辣椒生产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育苗面积达到1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达到4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涪陵区榨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万州区达到1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2,000公斤,培植一批规模种植大户;涪陵区新建一个万亩稻菜轮作核心示范基地,水稻和榨菜单产分别提高5%以上。 (三)区县保供求平衡蔬菜基地生产发展补助。新建一批集中成片的蔬菜生产示范片,积极扶持引导农民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提高蔬菜商品率,提高蔬菜供给率,扶持一批蔬菜种植大户,扩大绿叶蔬菜生产量,抓好无公害蔬菜工作,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确保区县城镇商品蔬菜供应的基本平衡。 三、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一)畜禽规模养殖补贴。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促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按照农户自愿、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原则进行补助,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农户或业主,按生猪每头20元、肉牛每头300元、奶牛每头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2006年-2007年,全市有36个区县,1,296户畜牧规模养殖农户申请补贴,养殖规模为654,423头,兑现补贴金额为1,751万元。 (二)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基础设施建设和粪污治理补贴。 2008年,根据市 *** 办公厅《关于2008年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意见》(渝办发〔2008〕5号)文件要求,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有关使用要求,市级财政对符合标准化规模养殖条件的年出栏 300 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基础设施建设和粪污治理实施补贴,各类型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的具体补贴标准为:年出栏 300—499头补贴 10 万元/个,年出栏 500—999 头补贴 25 万元/个,年出栏1000—1999 头补贴 50 万元/个,年出栏 2000—2999 头补贴 70 万元/个,年出栏 3000 头以上补贴 80 万元/个。对年出栏 300 以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由各区县参照本标准制定补贴政策。 (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贷款贴息补助。为减轻生猪养殖业主的投入压力,对年出栏 300—999 头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所需流动资金,由市农村信用联社给予基准利率信用贷款支持。对年出栏 3000 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市农村信用联社给予基准利率贷款支持,由市财政补贴利息;如需担保,可向市农业担保公司申请担保。对已经建成未贷款的年出栏 3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根据所需流动资金,按照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由市财政补贴 50%的利息。由各区县制定政策措施,协调和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年出栏 300 头以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发展。 (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补助。为提高生猪品质,市财政对生猪原种场和祖代场建设给予补助。对规划范围内的种猪场引入原良种猪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头,引入祖代良种猪给予一次性补助500元/头。有关单位引种完成后凭相关资料向农业部门申报,经验收后财政拨付相关补助。 (五)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07年,国家安排我市520万元对良种猪人工授精的 *** 给予补助。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40元,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每份 *** 不高于10元标准与良种猪 *** 供应单位据实结算补贴资金。 (六)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07年,为调动区县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我局商市财政局出台了《重庆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奖励资金5,389万元,对合川、开县、江津等11个生猪调出大县实施奖励,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等。 (七)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为促进生猪生产和稳定猪肉市场,国务院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实施补贴政策,2007年,按50元/头的标准进行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30元/头,市级财政补贴14元/头,区县财政补贴6元/头。市级以上资金共落实5,339万元,用于扶持生猪产业的发展。2008年,补贴标准将提高到100元/头,其中中央60元/头,市级28元/头、区县12元/头。补贴资金根据能繁母猪饲养清册,经农业部门审核后,由财政委托金融机构将补贴以现金方式直补到农户的“一卡通”或“一折通”。 (八)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为有效降低能繁母猪的养殖风险,保障生猪产业生产能力,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2007年,制定了《重庆市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渝财农[2007]476号)。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保费由中央财政承担50%,市财政承担20%,区县财政承担10%,养殖户负担20%。2007年,对全市127万头能繁母猪实行保险,市级以上补贴标准为良种母猪30元/头,本地母猪18元/头。全年落实市级以上财政保费补贴5356万元。农户只需缴纳8元/头即可参保,享受28元(本地母猪)或40元(良种母猪)的保费补贴,因疾病死亡后可获得600元或800元的赔偿。根据《重庆市人民 *** 办公厅关于迅速推进我市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通》(渝办发[2008]23号)精神,调整了市级以上财政保费补贴标准,良种母猪30元/头调增到34元/头,本地母猪由18元/头调增到22元/头,2008年追加各区县保费共510万元。目前,能繁母猪保险保费标准为:良种母猪48元/头(中央及市级34元/头、区县6元/头、养殖户8元/头),本地母猪36元/头(中央及市级34元/头、区县6元/头、养殖户8元/头)。 (九)实行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猪瘟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政策,所需疫苗经费全部由市级以上财政承担,不再向养殖者收取疫苗费用。 (十)对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口蹄疫的生猪实行强制扑杀,国家对养殖户(场)给予适当补助。针对2007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对于扑杀生猪按不同类别给予补助,更高每头不超过480元,由中央财政补助360元,市财政补助84元,区县财政补助36元。 四、柑橘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柑橘种苗补贴。2007年农业部安排1,500万元在我市试行柑橘种苗补贴,对三峡库区柑橘发展重点县,年度规划7.5万亩范围内的果园,每株无病毒容器苗中央财政给予4元的补贴,市级财政配套1元/株运输费。2008年规划建设12万亩。 (二)柑橘标准化建园补贴。2008年,标准化果园建设实行“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市级以上财政原则上按业主投入的60%,区县按10%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化果园建设进行补贴。 五、渔业养殖补贴政策 2006年,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印发了《重庆市渔业规模化养殖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农财[2006]204号),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渔业规模化养殖项目补助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根据“两个办法”,2006年—2007年对渔业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了补助。具体补助符条件和标准是: (一)新建池塘成片50亩以上;成鱼池单口面积3亩以上,平均关水深度达1.8米以上;苗种池单口面积1-5亩,平均关水深度达0.8米以上;有独立进排水设施。每亩补助1000元。 (二)新建流水养鱼池1000平方米以上;单口面积10-100平方米,平均关水深度达0.8米以上。每平方米补助30元。 (三)新建工厂化养殖鱼池7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补助100元。 (四)新建工程化养鱼稻田成片100亩以上;单块面积1亩以上,田坎高0.8米以上;鱼凼占本田面积8%以上,凼深1.0米以上,并开挖鱼沟;有独立进排水设施。每亩补助200元。 2006年-2007年,对全市30个区县符合补贴条件的77户渔业养殖户(场)兑现补助585万元。通过连续两年实施“两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市渔业发展。但是由于渔业补助资金总量小,导致补助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群众意见大。加上国家土地和粮食政策的限制,以及很多养殖户为了得到补助资金,重建池而忽视后续发展,养殖基地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导致资源浪费。因此,从2008年起,我市暂停执行渔业规模化养殖补助“两个办法”。在这里,我们提醒广大业主和群众,在进行渔业开发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技术条件,特别是资金条件,认真估价渔业开发的风险和效益,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008年,我局调整渔业发展思路,按“一圈两翼”的战略格局,全力推进我市渔业生产工作。一是着力推进都市高产优质高效渔业生产基地建设,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载体实施,建设名特水产品养殖基地,打造都市高效观赏鱼产业带。二是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建设珍珠养殖基地,建设不投饵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莼菜种植及加工基地。三是加强武陵山区特色渔业开发与保护,建设冷水性鱼类养殖及庭院式流水养殖基地,开发具有经济价值的地方土著鱼类养殖及繁殖基地。全年计划投入550万元,区分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给予适当补助。 六、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补助政策 (一)沼气池建设补助。户用沼气池建设补贴标准为1000元/户。2007年,全年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16698户,总投资3.38亿元,其中:争取国债投入1.17亿元,超额完成市 *** 八大民心工程生态家园建设10万户目标。全市沼气户达到81.37万户,沼气入户率为10.86%。 (二)乡村清洁工程示范补助。按新农村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60万元,在江津、渝北、合川、万州等18个区县(市)重点选择了20个村,作为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每村补助5-10万元,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三大工程”,推广运用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核心技术”, 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防止,项目示范村农业标准化栽培面积占耕地面积8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比前三年平均减少10%以上,院坝、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净化率、垃圾入桶率和安全饮水率分别达到100%。 (三)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区建设补助。重点选择传统粮油、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三种典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区域,开展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机制探索与研究,借鉴先进地区面源污染防治经验,加强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合农业投入品综合控制技术,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等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补助。2008年计划全市新建300立方米以上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25处以上,总容积达15,000立方米以上。按每立方米厌氧发酵池500元的标准补贴,支持厌氧发酵池、沼气利用设施设备、沼液输送设施等建设。区分不同规模分别给予补助。 (五)村社生产生活便道建设补助。2006年,市级财政投入2,590万元,在全市19个区县104个行政村开展乡村便道建设试点,市财政对80、100、120厘米宽混凝土路分别按20元、25元、30元的标准,实行先建设后验收补贴,完成便道建设1,000多公里。2007年扩大到全市范围,投入5500元用于村社便道建设。三个宽度补贴标准调整为14元、19元、24元,并由市财政投入2/3,区县财政配套1/3,完成便道建设4132公里。 七、培养新型农民补助政策 (一)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补助。对镇乡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进行经常性培训补助,实行分类补助原则。2007年,中央投入530万元,市级年度投入320万元;2008年加大投入力度,中央投入1200万元,市级计划投入1120万元(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00万,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120万),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对科技示范户、村级防疫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进行培训、健康技术进行补助。重点在优势产区开展田间技术培训补助,实行培训券的办法;对市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技术支撑补助政策 (二)农民科技书屋建设补助,2007年投入100万元,在全市新农村示范村和推进村中建50个农民科技书屋。每个村建一个,按照产业特色和培训要求配备农业科技VCD光盘100张,配备农业种植业图书300册,配备农业养殖业图书300册,配备文化教育图书200册。每个村购置34寸彩电一台,DVD放像机一台、统一标准 *** 4个标准书架、书柜。按村主导产业,结合农时季节,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每村补助2万元。 八、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补助政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积极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标准:部级20万元/个,市级4万元/个,对龙头企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2007年,对全市20个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对合作组织成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知识、新技术与市场知识培训;购置农产品简单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注册商标,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标志等认证;建立直销门市,举办或参与农产品展览展示等市场营销活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并给予保费补助;种植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制订和实施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引进与推广良种良法、建设微型水利设施等。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补助。2008年,扶持4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每个县补助5万元。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新型管理制度研究,出台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办法,试点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学习考察,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及召开会议。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补助。2008年,扶持10个区县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培训提高仲裁队伍、改善仲裁基础设施以及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与诉讼联系机制等。每个县补助2万元 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政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市级财政配套投入2006年4,200万元,2007年5,400万元,始终坚持“ *** 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 *** 、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落实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和回乡创业等优惠扶持政策。2007年,对农村劳动力参与中期培训按1,100元/人、短期培训按100元/人进行补助。 (二)对“五类人”就读中职学校扶持政策。2007年、2008年均安排5200万元,对库区移民、农村贫困特困家庭、城市低保户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大龄孤儿等“五类人”就读中职学校实行“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扶持政策,区分不同标准,按每人每学年3,000-4,00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学费、生活费、住宿费补助。 十、农业执法办案补助政策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水产品及渔业船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严惩突出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对综合考评审核优秀和进步较快的区县农业(畜牧)综合执法机构实行以奖代补。 十一、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查补助 (一)主要农产品例行监督与监督抽查补助。按照重庆市农业局2008年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方案,开展蔬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测22个区县的生产基地、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以及15家超市,全年样品总数2,250个;编制2007年度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白皮书;观农贸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准入性检测。 (二)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县级质检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补助。在万州、涪陵等5个市级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每个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全年完成180个样抽检,共计完成900个样;18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开展蔬菜产品农残例行监测和速测,每个县级站对当地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抽样检测1,000个,共计完成1.8万个。 (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设备购置补助。支持大渡口、双桥、万盛、长寿、綦江、梁平、城口、南川、丰都、忠县、开县、巫山、巫溪、秀山、酉阳、彭水等16个区县农业局购置农药残毒速测仪及配套设备。